2022福建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每日一练(5.18)
- 时间:
- 2022-05-18 09:56:36
- 作者:
- 戈老师
- 阅读:
- 来源:
- 福建教师资格证考试
1.关于现代学生观,以下观点错误的是( )。
A.学生还未成年,在社会系统中可享受各项基本权利,没有必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B.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
C.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智力水平可以提高
D.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1.【参考答案】A。本题考查的是新课改的学生观。新课改的学生观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选项A,学生是未成年人,在社会系统中可享受各项基本权利,但是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故选项A的说法错误。
选项B,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所以作为老师能够理解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故选项B的说法正确。
选项C,学生是发展的人,强调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所以老师要看到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潜力。故选项C的说法正确。
选项D,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故选项D的说法正确。
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2.英语胡老师上课时,学生琳琳指出胡老师某个问题讲解有误,但实际上胡老师讲解是对的,下列胡老师做法恰当的是( )。
A.不搭理琳琳
B.肯定琳琳勇于指出老师的错误行为,并跟琳琳解释为什么没有错
C.批评琳琳没有认真听讲,胡乱指出错误
D.直接告诉琳琳,老师是对的
2.【参考答案】B。本题考查的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观要求教师具备新型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B选项肯定了琳琳勇于质疑的批判精神,这种做法体现了胡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体现了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因此答案选择B。
A选项,“不搭理琳琳”的做法忽略了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说明学生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不论对错教师都应给予关注,所以老师不应该忽视琳琳,因此该选项错误。
C选项,“直接否定并批评琳琳”的做法欠妥,新课改下的教师观强调师生关系上尊重赞赏。琳琳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正是认真听讲的体现,而胡乱指出错误也有违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打击学生积极性。
D选项,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不应该进行灌输,直接告诉琳琳的做法丧失了启发性原则,教师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在原有问题出发寻找学生成长的“生长点”。
ACD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选B选项。
3.从成年人身上能看出其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这体现了家庭教育的( )。
A.率先性
B.丰富性
C.长期性
D.多样性
3.【参考答案】C。题考查的是对家庭教育的特性的理解。通常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题干中指出“从成年人身上能看出其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成年人”说明他已经受到父母很长时间的影响,并逐渐从父母身上学习到为人处世的方式。体现的是家庭教育的长期性。C项正确。
A项:率先性表示具有带头、首先的含义。家庭教育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与题干不符,排除。
B、D两项:丰富性和多样性有多种多样、数量内容等多的含义。家庭教育不仅仅要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技能,更要教会孩子更深层次的价值观等。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4.王老师在对学生心理辅导时,喜欢循循善诱,通过和学生深入地谈心,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矫正孩子的问题。这体现了心理辅导中的( )。
A.个别化对待原则
B.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C.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D.学生主体性原则
4.【参考答案】D。本题考查心理辅导的原则。心理辅导的原则包括:(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其中,学生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心理辅导中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因之一是学生自己是心理发展的主体。题干中,王老师在对学生心理辅导时,喜欢循循善诱,通过和学生深入地谈心,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矫正孩子的问题。这体现了心理辅导中的学生主体性原则。D项正确。
A项:个别化对待原则是指学生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心理辅导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个别化地对待每个学生。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是指尊重与理解学生是心理辅导最基本的条件,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与理解学生的权利和选择。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是指心理辅导既有预防功能,又有发展功能。预防功能是初级功能,发展功能则是高级功能,而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达到心理辅导的目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5.教育者重视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对儿童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个体差异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不平衡性
5.【参考答案】D。本题考查的是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也有观点认为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包括以下方面: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选项A,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一规律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同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选项B,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因此,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选项C,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都大体相同。然而,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如我国现在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远远超过解放前的青少年身高和体重,这说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身心发展具有可变性特征。身心发展的稳定性要求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可变性要求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选项D,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内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二是个体内部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所以,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在关键期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往往事倍而功半。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期”,可知对应的规律为不平衡性,选项A、B、C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6.我国古代持“外铄论”观点的代表人物是( )。
A.荀子
B.孟子
C.老子
D.孔子
6.【参考答案】A。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代表人物。外铄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其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等。故本题选A。
选项A,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人性趋向于邪恶,人们善良的行为是后天作为的结果,故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孟子,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提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强调遗传因素对个体的重要影响,与题意不符。
选项C,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没有强调外在力量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与题意不符。
选项D,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与题意不符。
根据题干,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7.“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将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归结为(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7.【参考答案】A。本题考查的是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此句出自《荀子·劝学》,意为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会变得和土一样黑。比喻人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而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说明不同的环境对人的塑造是不一样的,可将这句话归结为环境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遗传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等,题干并没有体现前代特质对后代的影响,故排除。
C选项,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学校的作用,故排除。
D选项,社会活动是一种以社会为载体,基于社会之上的活动。从社会学的意义上看,当个人的活动涉及到他人的活动时,才能称为社会活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主要指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题干中并没有体现人与人的互动,因此排除。
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择A选项。
8.( )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育目的
B.教育任务
C.教育内容
D.教育规律
8.【参考答案】A。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地位。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故A选项正确。
B选项,不同的时代背景要求有不同的教育任务,当前“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C选项,教育内容是指为实现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体。教育内容是教育目的的载体,是教育目的在不同学科中的具体展开,而教育内容的制定离不开教育目的。
D选项,教育规律指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或教育现象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固有矛盾,或彼此间的内在联系。它是一切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法则,包括教育必须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必须保持内部结构比例的合理,教育必须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等基本规律。
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选A项。
9.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直接借鉴于( )。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前苏联
9.【参考答案】D。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学制类型。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由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主要借鉴了前苏联的分支型学制。分支型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因此,D选项正确。
A、B选项,美国、日本都是单轨制。单轨制的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
C选项,英国学制是双轨制。19世纪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它们是两个平行的系列,既不相通也不相接,这样就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
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D选项。
10.简述教育如何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简答)
10.【参考答案】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在教育教学中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
以上就是2022福建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每日一练的相关内容,更多2022年福建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相关信息,如报名时间、报考指南、考试时间、考试大纲等,欢迎访问福建教师资格证考试网,在线咨询客服老师,我们将为大家提供全面的教师资格证考试服务。